影评|《地久天长》——逃不出去的轮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地久天长》
逃不出去的轮回
陳觴
作者按:十分感谢唯墨的点评意见。
本文有剧透。
阅读本文需要5分钟,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直接看第三部分--缺席:一个字都不要说
《地久天长》从最直观的部分表现出了地久天长,那就是电影时长。175分钟的电影既考验观众,更是考验导演王小帅的功力。虽然不像老式电影那样分开几幕,但是,这里面电影的几部分的叙事中心却显得尤为明显,也有明显的断裂,这似乎是既想让观众聚精会神却又吊人胃口。刻意为之的因果颠倒使回忆和现状没有间隔,这种“融合”就是整部电影的框架——无论是过往还是如今,一切都是现实,它必须要根据现实来铺排,但是,他又必须掩藏一些东西。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阴影,因此,这部电影也只是表现出了冰山一角。
活人给尿憋死
家国情怀是东亚电影的特色,即便是在吃大锅饭的年代也是如此。不同单位企业的职工,都住在筒子楼里,一起生活,情如兄弟,这就是家族制的一种变种,这又是以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支撑的,那就是国有企业。这一个原本是社会化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大多数职工的生存,还有更大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重新构建家庭甚至是以工厂为依托的宗族式体制,这到底算不算是社会主义呢?我们从电影就可以看出来,整部电影极其强调家庭对于人际关系的凝结作用,当然,这里的家庭仍然是半开放式的结构,而且是服从于家长的,这从海燕的强势命令就可以看出来,这里的领导丝毫不输于族长。如此的等级制度和家庭伦理强化,真的能够构建一个通向社会的桥梁吗?
家庭不是一个空壳,它需要它的核心,那就是父亲。不难看到,整部电影的男性角色戏份极重。首先是镜头的运用,从一开始的远景,就意味着这部电影是从家长的视角出发,于是只能用远景去看水库边上的孩子,而对于每个成人尤其是男性,都是给了近景甚至是特写,这里面最重要的表现对象,则是刘耀军一家。如果把电影分为回忆(过去)和现实(如今)这两部分,回忆部分的主线无疑是星星之死,而现实部分则是耀军。在过去,耀军是以一个正直善良的男性工人出现的,他也有着身为男人的矛盾,这个则延伸到了如今。首先是他的丧儿之痛,即便他没了孩子,却依然要保护浩浩,因为他是明事理的——家庭都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的孩子没了,别人的孩子仍要继续成长,别人的家庭还要维持下去;其次则是他和被流产的“孩子”的矛盾,耀军觉得自己没用,海燕(领导)拆穿了自己隐瞒二胎,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或许是儿子)就这样没了,而这个正是后来悲剧扩大的一个催化剂,后来和以前的徒弟茉莉好上了,也有种“还愿”的意味,然而他最终还是不让茉莉生下孩子,因为这是不符合家庭伦理的——他不可能让茉莉当小三,私生子也不可能有何星星一样的地位;再次的矛盾则是他和现在的养子的矛盾,他身为一家之主,却根本管教不了这个从福利院抱回来的脱缰野马。这些矛盾充分凸显了“他不够男人”,而一个没有男人的家庭,自然是支离破碎的,更何况连他们真正的孩子,也已经沉入了痛苦的心潭之中。和耀军所言相反,活人给尿憋死了。
这样的悲剧对于一个脱离了国企的家庭来说更为惨重。大下岗制造了一批脱离工厂——原来的温暖大家庭的人群,他们的小家庭也面临被拆毁的风险,因为已经自由而廉价的劳动力是无法有幸福家庭的。耀军和丽云逃到“外国”,他们不想再回到伤心之地,而他们领养的“星星”也不是星星,正如丽云所言,时间已经停止了,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法再过下去。
脱离了企业,所有的资源福利都没有了,下岗职工在物质上脱离了大家庭,对于耀军和丽云,他们已经家不成家,而且,他们还逃到天涯海角,过去的所有人际关系都烟消云散了。这种个人原子化可以体现在他们互相之间的交流匮乏,夫妻俩最大的连接,就是孩子。无论是死去的星星还是领养的星星,乃至他们回包头的时候,他们仍然以孩子(浩浩)来作为一个情感纽带,这个是故意为之的设计,也是当今大多数家庭的现实。正因如此,我才说耀军的矛盾是父亲和孩子的矛盾,夫妻的矛盾根本无处安放。但是,生活还要过下去,换言之,这个不家之家还要维持其装潢。如领导所言,职工要走向社会,但是,社会能容纳无家之人吗?
和解与轮回
这部电影虽然是直接对现实的刻画,但是王小帅用了一种奇怪的倒叙,他把整部电影分成了两个空间,然后还要他们重组成不同的片段,而这里面并没有很明显的断点,剧情的走向十分奇怪,而且前面的叙述十分模糊,直到后面整个回忆部分结束,这时候才清晰起来。
我很难说这是什么手法,但是肯定不是精明的铺排。依我看来,电影的张力被不断的琐碎片段给碾碎了,连镜头和画面都是十分“文静”的。这样确实是难以承托如此宏大的背景氛围,也导致了整部电影的格局缩小,结尾则是这一桎梏的体现——悲痛已经被生活揉碎了,最后只能和解。
毫无疑问,这个和解依然是以家庭为依托的。这场和解的主导者是海燕,她的恪尽职守反而使丽云掉进了失独的深渊,而浩浩则是和解的另一幕主角,他就像对神父忏悔一样,把自己憋了这么多年的真心话都说出来了,然而,显而易见,在忏悔室的忏悔不是告诉神父的,而是告诉自己——他们只是跟自己和解。显然,他们的接触举动已经形成了浓重而尴尬的隔阂,另一方面,作为公权力的代表海燕已经死了,也没有更大的外部力量来“还债”——计划生育制造了多少失独家庭和人间悲剧?没有了这一点,那么,这场和解就是一个巨型走秀。从电影情节看来,更像是一个学生赶时间交卷而糊弄的结尾——最后一个小时要对应之前铺设的细节,要不然就偏离契诃夫的手枪定律,但是,这种强行工整反而让人看着糟心。
正如丽云所言,时间停止了,但是,时间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制造虚伪的线性前进过程是需要的。不需要再分割过往和如今,耀军和丽云回到了他们不再熟悉的故乡,这就是乡土情结的推动,看上去是和解了,大家的心结(特别是浩浩)已经解开了,然而,这个看似前进的故事,它必须回到包头,回到这两家人和“罪魁祸首”浩浩身上,而对于星星而言,它是一个死人,它无法回去了,这一切和解是一种补偿,却也是一种轮回。生活是一种轮回,恰好是伤痛回忆和孤独现状的不断折磨之下,这才构成生活。《地久天长》就是在轮回当中实现天长地久的,它用了一个看似温情的来作为结尾,却是另类的逃避,因为王小帅本来是不用狗尾续貂的,更不需要圆满,悲剧是最伟大的艺术,他不胜此任。
缺位:一个字都不要说
整部电影看似十分接地气,实则是叙事角度上的小气,不知道是不是审查的缘故,历史背景并没有想象中的庞大厚实。不同于宏观叙事,《地》只聚焦于家庭;这也不同于表现主义,导演的观点并不明显,全部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沟通冲突都缺位了。这正是这部电影最吊诡的一点——不大不小,这令观众就像一个偷窥家庭的人,而这种凝视是单向的,因为片子对于整个社会的批判力度近乎为零,观众的凝视并没有换来社会的“关切”。
即便这部电影的社会关切被埋藏起来,你却又能从每一帧影像中推断出来。我们先要看看这部电影缺少了什么。最为突出的便是女性的缺位,正如我上述所言,男性是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女性则位居次列,恪守着传统家庭的角色任务分配,甚至出现了茉莉还想着生下孩子来给他哥“还债”,这是一个不意外的意外。相比起海燕和茉莉,丽云是话语最少的,而开始接受新鲜事物的茉莉则开放一点。这里头最强势的便是海燕,她十分符合科层制灌输给管理人员的强势气质,这是为了更好十分遵守职责——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另一方面为了自己和家庭(升官),可以看出,海燕在三个家庭里头是最有话语权的。
比起女性,孩子似乎是被淹没在流沙之中,星星死了,而新“星星”的反常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许我们可以用叛逆心理来解释,但是这背后的各种心路历程似乎不存在;而浩浩的恐惧和自责一笔带过,他像是突然长大,其他过程一片空白。浩浩在结尾处最大的作用就是忏悔,同时也是英明和海燕的传声筒,这么说,长大后的浩浩不过是一个请求免受惩罚的替罪羊罢了。
可是,浩浩当然是无罪的,耀军知道一个小孩子根本不会懂得什么安全或者犯法,也不去追究,反而希望能让他健康成长;而浩浩也只是本能地出于失去同伴而内心煎熬,从他苍白无力的告解词可见一斑。如果没有人需要背锅,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元凶呢?
这个元凶在电影里间接地表达出来,它的化身就是海燕,所以海燕既是过错者也是赎罪者。她是国企大家族里的家长,她每一句话似乎都在下命令,严肃得足以让空气凝结,这从她让丽云流产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星星逝世之后,这个钢铁女人却泣不成声,直到临终之前还想尽一丝力气来挽救自己的罪过。这显然是她被象征秩序阉割的体现,海燕的身份是一个体制的小管理者,她享受着国企官僚制度的剩余,我们不难从她的冷漠无情中看出来。不过,她的命令致使丽云不育,他们家失去星星便是永远地失去了孩子,这一种享乐被实在界打断了,她是一个失去主人能指的人,这便导致她长久的情绪崩溃。这种解决方法只能用另一个主体来弥补,既不是她,也不是浩浩,而是家庭——这一古老的体制借助浩浩之口来言说,他的告白填补了缺口。但是,实在界所能把握之物就是不可把握,已经完全崩溃的大锅饭和日益消亡的家族能不能承担起他们的主体责任?
尽管市场经济已经彻底摧毁了过去好或不好的遗产,无论家庭伦理或勃或蔫,农牧社会的循环时间被彻底摔破,此岸的时间已经无法循环。对于过去历史乃至未来社会的书写,该如何进行?结尾做出了一个历史前进的假象,但是,抛开结尾和表象,我们来看一看。耀军和丽云被评为先进模范,却被“带头开除”,之后的生活越来越贫困;而作为前领导的海燕一家,即便丢了铁饭碗,他们生活却越过越好,甚至成为了大老板;生长环境迥异的浩浩和“星星”的成长轨迹也完全不一样,一个成为颇有社会地位的医生,一个是社会的边缘青年(即便后来“改邪归正”)。这到底说明了什么?电影里没细说,因为,面对这片如同荒漠一般的土地:
“一个字都不要说!”
您对这部电影和本篇影评有什么看法?如果有的话,欢迎来到本公众号影迷群分享你的想法,入群请加本号编辑微信。欢迎您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评论,也欢迎电影推荐与投稿。
红棉浪潮是一个青年思想交流的平台,我们秉持进步主义和国际主义立场。
我们的主要议题有且不限于:
时事热点
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
文艺批评
地方民俗文化、都市传说
读者交流群:
qq群:417769830
投稿邮箱:kapoktide@outlook.com